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447736
血胆碱酯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初探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2-1145-02

    血胆碱酯酶的测定是诊断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胆碱酯酶与某些疾病及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择我院住院病例53例,男25例,女28例,年龄35~83岁之间,平均年龄56.7岁。其中, 诊断为冠心病9例(心功能衰竭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1例(尿毒症6例),脑梗塞14例(进展型重症3例),急性肺部感染8例,急性肠炎5例,慢性肠炎6例;中医辨证分型属于气虚血瘀13例,脾肾阳虚10例,阴虚阳亢5例,血瘀痰阻8例,痰热雍塞6例,大肠湿热4例,脾虚寒湿7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按大学本科第五版教材《内科学》标准诊断,中医按大学本科第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标准诊断分型。

    1.3 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血生化检查,观察胆碱酯酶水平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按我院检验科标准,胆碱酯酶>300 IU/L为偏高,<300IU/L为偏低,<100IU/L为重度偏低,并观察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及西医疾病类型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中医辨证分型属于阳虚寒湿,气虚湿痰者,其胆碱酯酶普遍偏低,阳虚越重,水肿严重,其胆碱酯酶越低;相反,实热痰热,阴虚者胆碱酯酶偏高,热实越甚,其胆碱酯酶值越 高;至于血瘀症者,胆碱酯酶可高可低,主要与其夹杂他邪或阳虚情况有关。见表1。从西医疾病分类来看,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慢性肠炎腹泻,其胆碱酯酶偏低,症状越重胆碱酯酶越低;而脑梗塞进展型意识不清、痰多及急性肺部感染、肠道感染者胆碱酯酶值偏高;一般冠心病、脑梗塞、轻度肾功能不全者胆碱酯酶值变化不大。见表2。

    表1 血胆碱酯酶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

    注:与胆碱酯酶率均值比较 △ P<0.05

    表2 血胆碱酯酶与疾病类型关系冠心病

    注:与胆碱酯酶平均值比较 △P<0.05

    3 讨论

    胆碱酯酶主要是分解多余的乙酰胆碱,使不能产生胆碱样作用。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红细胞、交感神经和运动终板及肝、肠、心、肾和一些腺体中,有机磷农药经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粘膜吸收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脏器,以肝脏浓度最高,其次是脾、、肺,抑制体内胆碱酯酶出现中毒症状。而这些症状按中医辨证属于脾肾阳虚、肺肾不 足,不能固摄,甚至脱证,而心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慢性长期腹泻出现症状有些与胆碱样作用症状相似,可能由于心、肾、肝、脾及红细胞中胆碱酯酶减少不能分解乙酰胆碱有关,在中医解释可能是肺脾肾不足,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湿、水肿、寒,甚至脱证,至于更确切详尽的关系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075131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

    (编辑李 阳), 百拇医药